欢迎进入:好学通一级建造师网!
城市: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山东 上海 浙江 江西 四川 广东 河南 重庆 贵州 辽宁 吉林 广西 陕西 海南 甘肃 黑龙江 更多
你的位置: 主页 > 考试动态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“委员通道”里的教育强音
发布时间:2019-03-04   一级建造师

“山区孩子”“近视防控”“新型大学”……3月3日,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,首场“委员通道”如约开启,9位委员亮相回答记者提问。在这些委员的回答中,与教育有关的词汇一一蹦出。他们为何如此关注教育,其中又折射出怎样的现实背景?

扶贫先扶智,扶智先通语

【委员原声】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海霞:

我在调研中发现,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接近75%情况下,在一些贫困地区,普通话的普及率并不高。其实很多青壮年农牧民,只要会一点普通话就能走出大山,学一点技术,找到一份工作,让全家脱贫。他们之所以学不好、讲不好普通话,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好的语言教师。

我们邀请了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到北京进行语言学习。最初,孩子们非常害羞,低着眼睛、低着头都不敢跟我们对视。但是几天学习以后,他们挺起了胸膛,敢于自信地自我表达了。

【解读】

2017年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印发了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》,里面的数据表明,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很不平衡,西部与东部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,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%,而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%左右,有些民族地区则更低。

这样悬殊的数据,造成的后果是什么?方案里有明确表述——“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青壮年农民、牧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,这已经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、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。扶贫首要扶智,扶智应先通语”。

海霞的调研结果,印证了方案里提到的情况。“扶贫首要扶智,扶智应先通语”,2020年,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消除绝对贫困,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,少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攻坚。

该怎么做?海霞已经点出了一个重要制约因素:语言教师师资力量薄弱。事实上,在方案的“重点措施”一节里,第一条就是“大力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”。此外,全面提升基层干部职工普通话能力,增强青壮年农民、牧民普通话应用能力,也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举措。

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,2018年,普通话推广纳入脱贫攻坚的范畴,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;各地开展近40万人次的农村青壮年、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,比上年增长近4万。2019年1月,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,要“深入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,提高贫困家庭新增劳动人口、贫困地区青壮年普通话交流能力”。

学好说好普通话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,有着如此广阔深远的意义。

青少年近视防控需综合施策

【委员原声】

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:

2018年,在党中央的关注下,八部委联合印发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,这个方案突出了两个关键词:国家战略、全社会行动。以前的近视眼防控可能是某个学校、某个部门的事,现在我们部署的是国家战略、全社会行动。

这里面着重提出了要减少学生的用眼负担。举个例子,如果说这个学校减了,那个学校不减,我在学校减了,在家里不减,就做不到控制。为什么叫综合治理?因为现在没有一项技术能把近视眼控制住,所以我们需要多项手段综合使用,多个部门一起发力,近视眼才能得到控制。

【解读】

在我国近视人数愈发呈现出“低龄化、重度化”趋势之时,2018年,一份来自武汉市92所重点监测学校的监测数据报告显示,学生标准化视力低下率从2019年的50.83%下降至2017年的45.45%——降了足足5个百分点,小学阶段近视率更是分别下降0.21个百分点、2.45个百分点、3.31个百分点,实现了“三连降”。

武汉是怎么做到的?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就是“综合施策”:先是由政府主导,健全组织与管理保障机制,再构建起由分管领导、校长、校医、班主任、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视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,最后还建立了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。“综合施策”的组合拳打下来,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。

武汉的经验,以及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,针对的就是以往防控近视的“顽疾”——都说青少年的视力重要,真正保护起来,只是个别部门和个别学校在勉力为之。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、学校、医疗卫生机构、学生、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,也明确了8个部门防控近视的职责和任务。可以说,这是一次防控近视力量的大集合。

新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

【委员原声】

全国政协委员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:

办西湖大学,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。有人问,为什么你们有这样的底气?原因很简单,西湖大学的诞生发展,是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土壤之上,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。

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,在原创性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。尖端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,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。对我而言,这是西湖大学创校的根本宗旨和使命。

【解读】

为何说西湖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?来看看横向的比较。

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,我国的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分别占世界份额的17%和27.6%,较2017年分别提升2.3个百分点和2.5个百分点。2008年至2018年10年间,我国处于世界前1%的高被引论文为24825篇,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。我国的国际热点论文数为842篇,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。2017年,我国发表在7种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论文有699篇,占总数的6.5%,首次升至世界第四位。

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,没有高质量人才持续不断的科研产出,科研成果是无法得到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的。

在“委员通道”上,施一公公开了一组数据:仅仅过去两年,西湖大学就收到了6000多份申请,择优聘用引进了百名科学家,所聘请的教师中,80%都是中国培养输送出去的优秀学子。没有优秀的人才、卓越的师资,任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,都会沦为口号。

历史和现实也一次次提醒我们,核心技术买不来,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取得,基础性研究领域的突破,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。